竹,何以代塑?
来源:中林竹缠绕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5-08-19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回望“两山”理念的诞生,绿色发展的种子早已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也广泛影响了世界。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回望“两山”理念的诞生,绿色发展的种子早已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也广泛影响了世界。

2022年11月,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会上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在国际社会相继出台限塑令,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今天,竹缘何成为替代塑料的理想之材?


竹之能代塑,源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的51%,竹林总面积达到700多万公顷。竹子生长快,成熟快,3至5年即可成材,且年年出笋长新竹,产量高,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竹子固碳能力强,是衫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数据显示,我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自然之材、可塑之材、绿色之材。

竹之能代塑,源于其多元应用的无限可能。从地上竹竿、竹枝、竹叶,到地下竹鞭、竹笋,竹子可全竹利用,已形成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建材、竹食品等100多个系列产品,上万个品种。一次性竹吸管防烫、耐用,还能解决纸吸管遇水易变软的问题;一次性竹纤维餐盒耐高温、安全无添加、可降解,广受国内外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竹纺织包装、竹板材包装、竹车工包装、原竹包装都具有较好的可循环利用性能。耐用性“以竹代塑”产品有电子设备外壳、办公文具、汽车内饰构件、冷却塔竹制淋水填料、碳化复合竹编土工格栅、竹缠绕管道等,可替代塑料、钢材、水泥等传统工业材料,不仅原材料可再生、可固碳,加工过程也可做到节能减碳、可生物降解,使用成本也更低。


竹之能代塑,还源于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在“以竹代塑”的创新实践中,中国林业集团深刻践行 “两山” 理念,将竹子这一绿色资源的潜力充分挖掘。竹缠绕技术作为中国林业集团在竹材工业化利用领域的重要成果,以其独特的优势为 “以竹代塑” 注入强大动力。竹缠绕复合材料以竹子为主要原料,通过特定缠绕工艺制成,具备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抗老化等优良特性,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替代塑料的能力。


自 “以竹代塑” 倡议发起以来,中林集团积极响应,凭借竹缠绕技术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从市政排水工程中的管道铺设到海洋工程中的漂浮式光伏平台,再到建筑领域的竹缠绕房屋,中林竹缠绕产品的身影日益增多,有效减少了塑料的使用量,为降低塑料污染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中林还在不断优化竹缠绕工艺,通过优化工艺设计、模块集成化、自动化控制与数据采集、产业链端布局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自主开发出新一代具有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竹缠绕复合管生产设备成套装备(中国林业集团竹缠绕全新研发生产线),从而大大提高竹缠绕复合管的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让竹缠绕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推动 “以竹代塑” 在更大范围普及。

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方面,中国林业集团旗下中林鑫宙公司通过“自建示范工厂、合作建厂+专利授权”的方式,构建以“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产品+服务+园区”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目前中林鑫宙公司通过相关产业合作和若干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竹缠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开发、委托生产制造、直供产业基地客户的良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之路,将切实推动竹缠绕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作为竹资源大国,每年尚有1.1亿吨竹材被闲置。如果将闲置竹资源做成竹缠绕产品,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3180亿元,解决近千万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48亿吨。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材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好资源、新材料,伴随着“以竹代塑”倡议的推动,必将发挥其独到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双碳”目标、乡村振兴,以及美丽城市、美丽海洋建设中贡献力量。